【鄧哲偉專欄】還搞罷免 ? 注意中美對抗升溫,台灣恐成桌上犧牲品

文 /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在全球聚焦中美貿易戰再度升溫之際,台灣卻仍深陷內部政治鬥爭的泥淖。白宮日前宣布對中國進口商品關稅提高至245%,毫無疑問,這是中美經濟角力的又一波高峰。而北京隨即回應,願意與美方對話,但前提是「美方必須展現對中國的尊重」,並明言希望美方解決包括「台灣問題」在內的國家安全議題。台灣已成為中美兩國談判桌上的籌碼,結果我們還搞罷免。

這些國際變化對台灣而言,絕不是遙遠的外交新聞,而是即將迎面而來的現實衝擊。但遺憾的是,在這樣的國際動盪時刻,台灣卻仍忙於「鬥」與「搞」:罷免案檢調辦藍不辦綠的風波,社會陷入藍綠的強烈分裂與對抗。政治人物繼續將對手視為敵人,而非在風雨欲來之際共謀對策的夥伴。這樣的台灣,根本沒有能力面對中美之間翻桌式的對抗!

中美貿易戰,台灣夾縫求生

從產業結構來看,台灣對中國大陸與美國的依賴都極高。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而美國則是台積電等高科技產業的最大技術與政治靠山。在中美關係惡化的當下,台灣陷入兩難。選邊站,可能換來政治支持,卻也可能招致對方報復;保持中立,又難以維持實質安全與經濟保障。

中美貿易戰看似關稅戰爭,實際上早已轉化為科技封鎖與供應鏈重組的競賽。而台灣,剛好坐在這場戰爭的正中央。台積電的先進製程是美方要保住的技術底牌,也是中國大陸夢寐以求的晶片王國;而台灣中小企業的出口製造,又高度依賴中國的加工基地與人力市場。

如果中國遭到美方更嚴厲的科技封鎖,勢必將加快「去台化」、「自產替代」的進程,反過來對台灣外貿帶來結構性打擊。而台灣若被美方要求共同「圍堵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上的位置恐將變得尷尬,既無法全面依附中國,也不見得能真正融入西方陣營。這對台灣而言,絕非利多,而是逐步失去兩頭好處、最終邊緣化的風險。

當戰爭的陰影逼近,台灣的現實是什麼?

帕帕羅上將的警告一語驚人:若台海爆發軍事衝突,將可能導致50萬人「死於絕望」。這不是好萊塢災難片的劇情,而是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在國會軍事聽證會上的正式發言。更令人警醒的是,他提到一旦台海封鎖,全球GDP將下滑25%,美國GDP也會重挫10%以上——這說明了台灣不僅是地緣戰略焦點,更是全球經濟的核心關節。

再想得深一層,若局勢失控至核戰的層級,中美兩國到底是誰會向台灣投下核彈?這個問題讓人不寒而慄。但我們必須冷靜地思考,這些問題,曾是政治陰謀論的素材,今天卻越來越成為公開辯論的議題。台灣的戰略價值,在這場大國對抗中是棋子還是玩家,恐怕不是自己說了算。

我們常說「護國神山」台積電是台灣的驕傲,但如果戰火真的蔓延,問問自己,是美國會炸毀台積電防止技術落入中國手中,還是中國會先出手摧毀台積電讓台灣元氣大傷?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種極端情境下的兵棋推演。沒有答案的問題,往往才是最需要提前準備的。

而我們的企業呢?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的主力,但多數企業家對國際政經風險的應變能力仍顯不足,許多人還沉浸在過去台商「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全球出貨」的甜蜜循環裡。可那個時代,已經回不去了。

別再鬥,否則只剩被犧牲的命運

眼下的台灣,卻仍陷在內部權力鬥爭的泥淖:立法院朝野對立升溫,罷免成為政治操作工具。這些政爭不僅耗費社會資源,更削弱國內外對台灣民主的信心。更嚴重的是,當國內陷入無止盡的政治鬥爭,誰還有餘力面對外部的真正威脅?

中美對抗是結構性的,這不是一場短期的談判可以解決的貿易摩擦,而是圍繞全球主導權的長期競爭。在這場角力中,台灣既是地理上的焦點、科技上的關鍵,更是雙方都在爭奪與利用的對象。如果我們不能團結一致、提出一致對外的策略,那麼「犧牲品」三個字,恐怕就是我們的未來註解。

應認真思考真正的國家戰略了

台灣該停止將政治對手妖魔化,該開始思考長遠的國家方向。這不只是誰當總統、誰進立法院的問題,而是攸關下一代能不能活在一個和平、安全、有希望的島嶼上。面對美中對抗,台灣最需要的,不是誰去罷免誰,而是全民團結、政策整合、產業轉型,讓台灣真正具備自立的實力與談判的籌碼。否則,當風暴來臨,別人談的是戰略、是協議、是和平紅利,而台灣談的只剩下災後重建與外交聲明,那將會是最大的悲劇。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提醒我們:別再鬧了,這世界已經開始不等我們了。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

相關新聞

LEAVE A REPLY

Please enter your comment!
Please enter your name here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