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美國總統川普在一次中美關稅談判記者會中,突然拋出「對統一與和平也非常有利」的語句,讓許多台灣人心頭一震。當下我們或許可以歸咎於他的語言風格向來直白隨性,但這句話就算是一時口誤,也反映出一個殘酷事實:在全球大國角力的博弈場上,台灣依舊容易被當作「交易籌碼」。
想像一下川普的過往。他談利益、講數字,把關稅、股票漲跌當作籌碼運算;而我們,唯一能握在手裡的,卻往往只有「盟友情誼」的空洞承諾。當他隨口說出「統一」二字,台灣的心跳瞬間被攔截: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面對,連最基本的「被尊重權」都可能被交換掉?
更令我痛心的是,我們的反應往往是被動的:忙著澄清語意、釐清立場,彷彿只要把「這句話不是講台灣」講得再響亮,就能打消所有疑慮。但就是這種「語言遊戲」的背後,隱藏著對實質安全與主權的忽視。台灣的未來,不能只靠一句「我們是盟友」來撐腰;更不能只等別人的示好,卻不為自己爭取應有的空間。
在這場看似遙遠的貿易戰中,我們身處兩強間的夾縫,心中牽掛的,不只是關稅數字上下波動,而是:當利益交換的秤砣傾向一方,誰來保障我們的言論自由、誰來守護我們的民主價值?「統一」一詞的拋出,像是一記警鐘,提醒我們別再自我麻醉。台灣曾經歷過太多外來的忽視與壓迫,才逐步走向今日的自主與自信;這樣得來不易的成就,怎能任人拿去當籌碼交換?
我深信,真正的強大,不在於背後有多少「靠山」,而在於自身有多深的根基與多廣的視野。若我們只會站在盟友旗幟下呼喊口號,那麼即使未來再多貿易優惠,還是無法換來真實的安全感。我們要學會建構自身的談判實力,多元布局國際關係、提升經濟自主度、強化民眾的國際視野,才能在大國競逐中,保住那塊屬於台灣人民的家。
回過頭來,我們要怎麼回應那句「統一與和平」?不是花費心力爭辯詞彙,而是要在每一次政策、每一步對外往來中,用具體作為答覆:當我們用行動證明自己是值得被尊重的夥伴,當我們堅持主體性、不讓主權成為談判籌碼,那麼那些輕飄飄的口頭承諾,也就再也無法左右台灣的方向。
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這道警示中,找回主動權。用對話、用合作,但絕不妥協核心價值;用信任、用理解,但不交換我們的未來。唯有如此,哪怕世界巨浪翻騰,台灣依舊能在風雨中,堅定地守護那片土地與自信。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