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21日辭世,享壽 88 歲。他在全球的影響力深遠,但對許多烏克蘭人而言,他的遺產卻複雜而具有爭議。烏克蘭人對他的印象,主要受到他在俄羅斯入侵淡化烏克蘭處境的言論影響,尤其是他曾稱俄烏雙方為「兄弟」,甚至呼籲烏克蘭「要有舉白旗的勇氣」盡快結束戰爭進行談判,這些都令烏克蘭社會感到失望和挫折。
《基輔獨立報》22日報導,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決定出席教宗方濟各26日的葬禮,不過烏克蘭社會對這位宗教領袖的逝世心中五味雜陳。利維夫天主教大學的教會歷史學者巴賓斯基(Anatolii Babynskyi)指出,戰前烏克蘭人對教宗的信任遠高於其他宗教領袖,但這份信任已大幅下滑。他說:「針對烏克蘭與教宗的關係,很難用簡單的是非來判斷。」
儘管梵蒂岡一貫奉行戰爭中立政策,且根據1929年《拉特朗條約》(Lateran Treaty),除非雙方請求,教廷不能主動介入衝突調停,但這種「中立」在烏克蘭民眾眼中,卻往往變成對加害者的沉默。
教宗方濟各多次呼籲和平,卻鮮少公開點名俄羅斯或普丁。他的傳記作者艾佛瑞(Austen Ivereigh)指出,這是為了不關上對話之門。但這種策略卻被不少烏克蘭人視為「失語」,甚至為俄羅斯提供了外交掩護。
雖然教廷在協助烏克蘭戰俘與被綁架兒童的遣返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但在戰爭中堅持傳統外交手段與模糊言辭的態度,無法回應烏克蘭人民對正義與真相的渴望。
2024 年教宗與澤連倫基會晤後,雖然教宗呼籲停止對平民的空襲,卻仍未正面譴責俄羅斯是侵略者。澤倫斯基在教宗辭世後表達哀悼,並稱他「懂得如何透過祈禱帶來希望與撫慰」,但烏克蘭人民心中仍有遺憾。
雙方最後一次會晤時,澤倫斯基送上兩件作品:一幅描繪布查大屠殺的畫作,以及一件刻有「和平是脆弱之花」的浮雕,象徵和平與正義不可分割。
另一個引發爭議的是教宗對俄羅斯文化的浪漫化。2023年8月下旬,在與俄羅斯天主教青年在聖彼得堡聖凱瑟琳大教堂舉行的視訊會議上,教宗告訴與會者,他們是「俄羅斯偉大母親的繼承人」。他還讚揚彼得大帝與凱薩琳女皇,卻未提及這些歷史人物對烏克蘭與天主教的壓迫歷史。
這樣的發言與態度,反映出教宗對俄羅斯的某種文化浪漫情懷,源自西方長期以來對東正教和俄羅斯文學的憧憬,也與耶穌會在俄羅斯歷史上的特殊經歷有關。
教宗方濟各出身阿根廷,成長於冷戰與軍政府統治下的南美,對西方霸權持懷疑態度。他推動天主教「去西方化」,強調全球南方的觀點,這讓他在一些問題上選擇「等距外交」,卻也導致他在烏克蘭戰爭上採取了對侵略者過於寬容的立場。
俄羅斯歷來視梵蒂岡為西方文明的精神代表,在文化上嚮往、在政治上敵視。如今,隨著教宗方濟各辭世,烏克蘭社會正重新審視:在面對全球威權主義抬頭與俄羅斯擴張之際,梵蒂岡是否準備好,真正捍衛正義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