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銘》中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意思是我們不要有喜惡和偏好,即使 某一些日子遇上令我們不快的事情,但我們應該不存分別心,日日是好日,都是同樣重要,沒有一天是應該白過的,好與不好,我們都應該盡力吸收養分。
【記者蔡秀娥專題系列報導】農曆七月二十四是龍樹菩薩聖誕日,龍樹菩薩,又譯:龍猛、龍勝,是公元三世紀著名的大阿闍梨,出生於南印度案達羅王朝的婆羅門家庭。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入龍宮拿華嚴經,開鐵塔傳密藏,顯密八宗之祖師,也是大乘佛學的創始人。祂以大智慧與廣大願力,降伏外道,重興聖教,莊嚴道場,廣造論釋,培養僧才,開啟大乘佛教思想之先河,為弘揚佛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集「千部論師」、「八宗共祖」之美譽於一身者,唯龍樹菩薩一人。【龍樹菩薩心咒】「嗡。別炸。那迦卓那。菩提薩埵。梭哈。」就談到宇宙的至上意識,大智慧的龍樹菩薩成就。
龍樹菩薩是南天竺的人,是馬鳴菩薩弟子「迦毘摩羅」尊者的弟子;祂真正的來歷是「妙雲自在王如來」所轉化。龍樹菩薩自幼天資聰穎,天文、地理、星象等學藝無不精通。祂本為輕狂少年,覺醒後四處參學,參悟佛理,終成為佛教論師,弘化四方,發揚中觀思想。為使一切眾生獲得正法益,在以馬鳴菩薩廣弘大乘的基礎上,將大乘秘密法義整理成完整系統的大乘修法體系,從而使無量眾生皆得聞思修行大乘妙法,而入如來正果。
龍樹菩薩的著作對漢地和藏地的佛教均影響甚鉅。祂創始的中觀學派是大乘佛教三大主流思想之一,融會了《雜阿含經》的緣起法和《般若經》的空性思想。後世根據龍樹菩薩所著《中論》去宣揚空觀的此學派,稱為中觀學派,並尊龍樹菩薩為中觀學派之祖,獲譽為大乘佛教的先導。祂利用代表作《中論》弘揚發揮緣起性空的深義,其理念源自於佛陀的「緣起」思想,而發展出「空」及「中道」的哲理,因為一切無自性,所以一切法空,依無自性而契入空性,空性即涅槃、寂靜。空不是沒有,是如虛空那樣的無礙,空是不礙有的,揭示生死解脫的根本。當一個人智慧開啟,明了無自性,破除自性見,則能明了緣生緣滅的真相,不再去執取那些無法捕捉的幻象,放下即是自在,行所當行,受所當受。心靈即呈現明覺、柔軟、開放、寧靜、喜悅的品質。
大龍菩薩引龍樹菩薩入龍宮,授龍樹以無量大乘秘密教授,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拜讀了《華嚴大不思議解脫經》三冊,最後終於悟道。《華嚴經》乃經中之王,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為釋迦牟尼佛成道後第一部宣說的經典,原藏於龍宮之中,因龍樹菩薩入龍宮廣閱佛典,才得以攜出,傳於人間。此外佛經寶典「楞嚴經」也是「龍樹菩薩」從龍宮帶出的一部經典,而「楞嚴經」是佛教中極其重要的修行寶典,關係著整個佛法的興衰存亡,如果沒有「龍樹菩薩」,那麼人間眾生,則無法學習到這部寶典,為大乘佛教的復興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龍樹菩薩也曾前往南印度,開啟自佛陀入滅後從未有人開啟過的神祕鐵塔,親自謁見光明如日的密教祖師金剛薩埵,並獲賜密教重要經典《大日經》、《金剛頂經》、「金剛界及胎藏界二部」,開啟了密教於人間廣傳的因緣,龍樹菩薩因此被尊奉為密教祖師。同時也被律宗、三論宗、淨土宗、法相宗、禪宗、天台宗、華嚴宗,共尊為祖師,是顯密「八宗共祖」。
龍樹菩薩堪稱一代佛學宗師,祂精通小乘、大乘及金剛乘義理,博學多聞,且理法、事法兼具,龍樹菩薩為了廣弘佛法,更是著書立說,將胸懷所藏的精妙見地一一呈現給大眾,完成了數量驚人的著作,因此有「千部論主」之美稱。在其等身的著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中論》一書,此書一出,震撼了當時的佛教界,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可以說是直指世界的本質、修行的義諦,也揭開了佛學思想嶄新的篇章。
在大悲咒出相圖第10句「南無悉吉利埵.伊蒙阿唎耶」觀世音菩薩現龍樹菩薩像中載明,菩薩勸人修道,先要具有超塵脱俗的意志,次則恆存濟物利人的心念:果能這樣,則不求天佑而自獲天護。所以修道者,一方面要恆心耐久,一心一德,不可性燥心急;一方面要虛心參悟經典,以求良師開示明徑,依法勤修,這樣,自有金剛菩薩護法衛道,動靜無礙,出入咸宜,自然凡有所求,均可如意了。所以禪宗三祖僧璨說:「至道無難,唯嫌撿擇。」所以修道人必要百折不撓,始終如一,千魔不改,才能成就佛道。
這也是觀世音菩薩繼化現馬鳴菩薩之後、再化現龍樹菩薩,以這兩位大乘佛法開啟和弘揚的真我聖者,來教化眾生,修學大乘佛法,可知菩薩的慈悲,實是無量無邊。而大乘佛法的修學,只要能以無比堅決的願力為導引,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人而自利、先人而後己,這都是慈悲的表現,只要能常住生根、歷久不退,必能福慧增長,修今生也修來世,度眾生也度自己。
龍樹菩薩《皈敬偈》
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能說是因緣 善滅諸戲論
我稽首禮佛 諸說中第一
《中論》這首有名的「八不偈文」,旨在張顯佛陀的根本思想「緣起性空」。它的主題雖是藉緣起性空而遮駁一切邪見,但它並不是為了論破而論破,其背後的終極關懷是透過緣起性空的宣說,令眾生由迷轉悟,而趨入戲論止息、寂靜安穩的涅槃。
馬鳴菩薩以《大乘起信論》舉揚正法、重興聖教,畢生為佛法,無量功德;菩薩善巧說法,深植有情心地,一心為眾生,功德無量。馬鳴菩薩《大乘起信論》的三種發心:一、發正直心,如理正念眞如法故,悟實相般若。二、發深重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而不會退轉。三、發大悲心,願拔一切衆生苦故,本身要有勝妙的智慧,有智有勇,才能成就。
在大悲咒出相圖第6句中「摩訶迦盧尼迦耶」-觀世音菩薩現馬鳴菩薩,此句是菩薩勸人修道,首先要將身心放下,遠離一切幻境,無人相、無我相地渾然自在的真言。所以行者必須做到對景忘情,做到身非我身,心非我心,到此境界即無色相可言,自也可以復見本來的真性,脫離苦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