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台灣財政部近日宣布,自2025年7月3日起,對中國製造進口啤酒課徵臨時反傾銷稅,表面上看似對抗不公平貿易,保護本土產業,但仔細拆解背後的實際對象與國際影響,卻令人不禁搖頭。這不僅是全球史上第一個正式成案的啤酒反傾銷案例,更極可能成為國際新聞,演變為一場政治經濟的自傷行為。
財政部強調,調查結果明確指出中國製造的啤酒存在傾銷情形,因此依法啟動反傾銷機制。然而,實情卻是,這些中國製造的啤酒,都是由國際知名品牌如美國百威及日本的麒麟等大廠,透過其在中國的代工廠或分公司生產,再輸出到台灣市場。換句話說,這次被開刀的,表面上是中國商品,實際卻是跨國酒業巨頭,尤其集中在美、日兩國企業。
令人不解的是,這起事件爆發的時間點,恰逢我國與美國正就貿易「對等關稅」問題進行磋商,政務官與產業代表團一波波赴美洽談,期望降低我方出口商品遭美課稅的風險。而就在此敏感節骨眼上,財政部竟主動出擊「修理」美國酒業巨擘,無異於外交上的自我打臉。這樣的時機安排,若非對國際情勢的極度無知,那就真的是「頭殼壞掉」了。
放眼全球,啤酒作為低單價、高競爭、品牌忠誠度強的產品類別,歷來極少成為反傾銷主戰場。1980年,美國雖曾對墨西哥啤酒提出反傾銷訴求,最終未能成案;2000年的南非對中國啤酒提案,也在程序階段不了了之;2010年巴西針對巴拉圭啤酒的調查,同樣未跨過「實質損害」門檻。這些前例共同反映出一個事實~啤酒市場的結構難以證明「低價傾銷導致產業受損」,更何況全球大廠幾乎都布局海外製造,生產地與品牌國籍早已模糊。
台灣此舉不僅開創「世界第一啤酒反傾銷案」的奇特歷史,還很可能在WTO與雙邊經貿關係上引發不必要的爭議。跨國大廠若提起申訴,勢將引發關稅報復,或影響其他行業出口。尤其美方正持續檢討台灣汽車零件、鋼鋁、機械等產業的進口稅率,若此事件被認定為貿易不友善行為,後果恐怕不止於啤酒業界。
難道財政部真的不了解國際政治經濟的脈絡?或者,是有其他政策考量的煙幕彈?無論答案為何,當我們在積極尋求加入區域經貿協定、努力吸引外資、強化供應鏈韌性之際,竟由一紙針對「啤酒」的關稅調查,引爆潛在的國際爭議。
當台灣喊出要成為「國際貿易重鎮」,對等參與全球供應鏈治理,我們是否也該學會用全球的視角檢驗政策?啤酒課稅案若不能謹慎處理,恐怕只會淪為國際笑話,並拉低我們的貿易誠信評價。
*專欄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