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鄧哲偉 臺北國際商會理事長
當電價成為家庭預算裡的焦慮來源,當夜市攤商、小吃店、早餐店都擔心下個月電費會不會又跳漲,我們更該問自己:這是一個還能承受更高電價的時代嗎?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產業,還撐得住嗎?
面對這樣的壓力,行政院提出《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編列1000億元撥補台電,目的是穩住電價、守住民生。我們必須誠實面對,這不是為虧損的國營企業開後門,而是為全體人民爭取一口喘息空間,避免電價引爆新一波通膨,拖垮基層經濟與民生信心。
今天(15日),台灣八大工商團體罕見聯合發聲,呼籲朝野政黨放下成見,儘速通過預算。他們一語道出整體產業與社會的心聲:台灣此刻沒有內耗的本錢,若讓電價不斷上漲,最終受害的是每一位民眾與每一家企業。
特別是出口導向的台灣產業,這幾年歷經疫情重創,好不容易逐步復甦,如今卻又遭遇美國提高關稅壁壘,加上美元走強、新台幣升值帶來匯損,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處境愈發艱難。外銷訂單下滑、原物料成本上升、獲利空間被壓縮,企業已經疲於奔命。若再承受高電價壓力,勢必加速工廠外移,衝擊台灣整體經濟根基。
電價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生活與生產的底線。它影響的不只是冷氣費、瓦斯爐與照明開銷,更牽動著企業能否持續生產、小攤販能否生存下去、家庭能否過得安穩。今天不撐住台電,明天就可能面對一連串的物價上漲與產業衰退,代價將更高、更難承受。
支持撥補,不代表毫無條件。我們也要對台電提出更高的期許與監督。長期以來,台灣能源政策左右搖擺,讓台電在燃料採購、發電結構與財務調度上陷入困境。這次撥補只是緊急止血,接下來,政府與台電都應進一步提出改革藍圖,加速推動多元能源結構,強化再生能源布局,提升發電效率與調度彈性,才能讓供電穩定,逐步脫離每年補貼的惡性循環。
我們期待,台電能成為下一階段能源轉型的推手,而不是政策失衡的承擔者。政府也應該加強能源治理,納入專業與社會參與機制,讓全民知道我們的電從哪裡來,又將往哪裡去。
1000億元,不是一筆小錢,但若能讓家庭電費維持穩定、讓產業不被壓垮、讓基層經濟繼續轉動,就是值得的投資。這筆撥補不是給台電撐腰,而是給全體台灣人民撐一把傘,面對眼前這場電價與國際壓力的風雨。
我們誠懇呼籲朝野政黨,以人民福祉為念,以產業永續為念,儘速通過台電撥補預算,同時也攜手推動台電改革與能源政策轉型,讓台灣邁向穩定、韌性又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