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俗文化談生死、說人文 中山醫大邀林宗範彈唱「牽亡歌」

01 E69E97E5AE97E7AF84E5BD88E594B1E789BDE4BAA1E6AD8CEFBC8CE5BC95E5B08EE8A780E79CBEE980B2E585A5E58FB0E781A3E6B091E99693E4BFA1E4BBB0E79A84E7949FE591BDE69598E4BA8BE4B8ADE38082 1024x768 1
《圖說》林宗範彈唱牽亡歌,引導觀眾進入台灣民間信仰的生命敘事中。
【民眾網諸葛志一臺中報導】醫學教育重視專業技術的同時,如何深化對生命歷程的理解與關懷?台中中山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6日邀請曾登上2024巴黎文化奧運舞台的「風中燈牽亡歌團」團長林宗範,以「生命最終的溫柔─牽亡歌」為題,全程以台語分享從傳統民俗出發,帶領師生重新思考生死與人文關懷的意義。
牽亡歌是台灣喪葬儀式中極具代表性的陣頭表演,結合歌舞、戲劇等表演藝術與喪葬科儀,透過紅頭法師、尪姨、老婆、小旦與樂師等角色,搭配龍角、帝鍾、奉旨、烏鑼與木魚等法器,牽引亡魂回歸地府,也為生者提供情感撫慰與精神出口。
現年35歲的林宗範,從小自學製作殼仔弦(椰殼胡琴)的方法,並熱愛傳統民間歌謠。中學時期開始接觸牽亡歌,後成立「風中燈牽亡歌團」,吸引當代劇場界合作開發音樂劇「勸世三姊妹」,讓傳統儀式走入現代舞台。2024年,他更受邀於巴黎文化奧運園區演出,將台灣文化推上國際舞台。
05 E69E97E5AE97E7AF84E5B195E7A4BAE6BC94E587BAE69982E5BF85E5B8B6E79A84E3808CE794B0E983BDE58583E5B8A5E3808DE7A59EE5838FEFBC8CE8B1A1E5BEB5E5B08DE582B3E7B5B1E688B2E69BB2E88887E8A1A8E6BC94E8979DE8A193E79A84E5B08AE9878DE88887E695ACE7958F 1024x768 1
《圖說》林宗範展示演出時必帶的「田都元帥」神像。
林宗範表示,牽亡歌不只是送別的儀式,更是一種充滿溫柔的療癒行動,讓亡者安息、生者釋懷,在聲音與儀式中完成對生命的最後陪伴。他除了講解牽亡歌的歷史與表演形式,也現場演唱代表曲目,讓師生感受其蘊藏的情感張力與文化深度。
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指出,希望學生跳脫醫學中對理性與科學的相對偏重,而從民俗文化中重新看見人與人的情感連結與臨終關懷。她強調,若醫學教育過度著重技術訓練,可能會忽略對人的同理與陪伴。牽亡歌雖源自民間,卻傳達出與生命哲學、生死學、醫學人文等概念相通的價值,有助於學生培養更深厚的人文素養與生命敏感度。在未來臨床工作中,以更溫柔與體貼的方式,面對病患與家屬,實踐醫學人文的精神。
04 E4B8ADE5B1B1E986ABE5A4A7E9809AE8AD98E69599E882B2E4B8ADE5BF83E4B8BBE4BBBBE69E97E59FB9E99B85E5B7A6E5BCB7E8AABFE9809AE8AD98E69599E882B2E9878DE8A696E5A49AE58583E8A696E8A792E88887E69687E58C96E7B4A0E9A48AE79A84E5AE97E697A8E38082 1024x767 1
《圖說》中山醫大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林培雅(左)強調通識教育重視多元視角與文化素養的宗旨。
相關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