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集《亞洲》是BBC首度來亞洲拍攝動物的生活形態與行為模式,負責人喬尼基林(Jonny Keeling)表示,這次記錄到許多從未被科學家發現的動物行為,讓在BBC工作多年的他也嘖嘖稱奇。「這一次《亞洲》節目裡,我看到非常多從未看過的畫面,像是第一集鯊魚集體追捕聚集的角蝶魚、發電廠的鯊魚聚集地、彈塗魚會爬樹、殺人鯨靠衝撞和拍打尾鰭來擊昏海狗,還有甘仔魚跟海蛇一起去打獵,這些都是我過去從來沒有看過的。」
《亞洲》這個新系列由BBC Studios自然歷史部歷時4年拍攝完成,共出外景120次,工作人員包含當地拍攝團隊共有1000到1500人,也來台灣記錄了大赤鼯鼠、黃腳虎頭蜂、蜜蜂跟蜂鷹生態。
喬尼基林來台接受媒體訪問,他本身就是動物學博士,論文還是研究台灣山羌。他透露,在第5集「擁擠的大陸」中,他們為了拍攝台北的大赤鼯鼠,花了一年時間做準備,研究牠晚上飛行路線,使用了8到10台攝影機和8到10台的燈,然後花了好幾個禮拜等待,才真的拍到節目中的畫面。每個主題都花很長的時間研究準備,才能一舉成功。
喬尼基林說,第一集中拍到的黑尾真鯊捕食上百隻角蝶魚的驚人場面,一年裡只有一天會發生,至今從未被成功拍攝過。「我們使用無人機,從空中進行拍攝,也派潛水員在水裡拍,同時還在附近海域安排多艘船隻,因為捕獵大部分場景都發生在水面上。我們使用了改裝後的「杆式攝影機」,將它安裝在船邊,專門用於記錄追逐鏡頭,拍下非常戲劇性的一刻。」
BBC已經推出歐洲、美洲等地的紀錄片,但喬尼基林仍為亞洲各種生物行為感到驚喜,「有一群老虎是住在印度博帕爾(Bhopal),人們不知道老虎的存在,我們有拍到這群住在城市中的老虎生活,其中有個畫面是一對老虎母子在夜晚步行在這座城市,從未有人發現。」
BBC團隊也拍攝到孟加拉虎捕獵行為,通常老虎躲在草叢裡不太容易拍攝,他們利用3台空拍機,從不同角度展開全天候的追蹤。這次影集也記錄到蒙古戈壁棕熊(蒙古國寶),全世界僅存不到40隻。「我們花了兩年來做準備,在區域設置會自動啟動的陷阱相機拍攝,總共花了4年時間拍攝,同時也跟當地科學家密切往來,以便知道攝影機要放在那裡.我們當然有寫腳本,但動物往往會寫出更棒更精采的腳本。」
《亞洲》共7集,每集1小時可能要花幾百個小時拍攝、檔案約為1200 TB(Terabyte),如果用紙張來算的話是5兆張紙,要用2200萬個大櫃子裝。每一集要花5個月逐步過濾畫面剪輯。拍攝期間的確會發生一些意外,但危險往往不是來自於動物而是人,像是在伊拉克、伊朗邊界拍攝波斯豹,這些地區長年戰爭有很多地雷,之前我不知道地雷竟然是會移動的,因此非常需要當地人的協助,我們也拍到母豹帶著兩隻幼崽小豹出現。」
喬尼基林隨時跟四散在亞洲各地的拍攝團隊保持聯絡,「現在有衛星電話和網路,溝通非常方便。有一次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邊界拍攝時,那時是聖誕夜,因為我們得到消息在那邊拍攝會有危險,於是英國團隊就先離開,巴基斯坦攝影師願意留下,過了一年他又繼續回去拍,這就是和當地的人才一起合作的重要性。」
《亞洲》有拍攝到許多科學家未曾看過的動物行為,像是貝加爾海豹媽媽帶著幼崽潛入冰層之下,幼崽無法像媽媽那樣長時間屏住呼吸,團隊拍攝到媽媽從肺裡吐出空氣,在水下形成一個小氣囊,海豹幼崽可以游到氣囊中,吸入媽媽呼出的空氣來換氣。還有在泰國北部洞穴裡有超過25萬隻雨燕,是地球上最大的雨燕聚集地,雨燕爭鬥築巢點時,有時會掉入水中,潛伏的大鯰魚和鯉魚早就伺機而動猛撲過去。這也讓科學家難以置信,通常看過鳥吃魚,卻沒想過會有魚吃鳥。
這次雖然記錄到很多驚奇的動物行為,喬尼基林仍有遺憾,「有一種動物我個人很想拍到但一直沒能拍到,是印尼的熊貍(又名貄貓,Bearcat,學名Arctictis binturong),但也有一幕我非常喜歡,日本冬天樹幹被鹿啃食後,溢出的樹液會結成冰柱,我們看到北長尾山雀在冰柱上靈活移動,舔食樹液的動作真的非常美,我從未在其他系列片中見過。」《亞洲》將於11/17起每週日晚間7點55分在BBC Earth頻道播出,首週連播兩集,並在MyVideo、HamiVideo上架。
梅花新聞網原始網址:鯊魚圍獵、老虎與人共居城市 BBC《亞洲》記錄前所未見自然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