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罷免李坤城行動中的領銜人宋建樑,因配戴希特勒「卐」臂章、比希特勒手勢引發爭議,今(17日)正逢「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德國在台協會與以色列駐台辦事處,透過系列活緬懷被譽為「東方辛德勒」的中華民國外交官何鳳山,指何鳳山在1938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黑暗時期,不顧上級反對,簽發數千張「生命簽證」,拯救無數猶太人免於大屠殺悲劇,此舉動不僅彰顯人性光輝,也成為重要歷史借鑑。
何鳳山1901年生於湖南農村,7歲喪父後,母親將他送往挪威路德教會免費學校就讀,後進入耶魯大學在華設立的學校。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他以「德」與「禮」為子女命名,同時對猶太教、基督教等西方文化抱持開放態度,精通英語與德語。1926年,他到充滿國際氛圍的上海,隨後被國民政府選派至德國學習物理,1932年在慕尼黑大學取得政治經濟學博士學位。
1937年,何鳳山被派往維也納任領事,當時正值納粹勢力崛起。他對歐洲文化情有獨鍾,常受邀講授中國歷史與文化,並與猶太知識分子結下友誼,包括維也納的猶太三姊妹多倫(Doron)家族。當1938年希特勒併吞奧地利,納粹反猶政策日益嚴苛,何鳳山向到訪的中國代表團警告,「現在的情況就像紙袋裡的火,馬上就要燒穿。」他預見納粹對猶太人的致命威脅,卻因國民政府與德國的軍事合作,未能獲官方支持。
「生命簽證」:改變歷史的行動
1938年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商店、教堂、住宅砸毀,滿地玻璃碎片被稱「水晶之夜」之後,對猶太人的迫害達到高潮,數十國在法國埃維昂會議(Évian Conference)上拒絕接受猶太難民,全球沉默讓猶太人陷入絕望。何鳳山選擇挺身而出,違抗駐德大使陳介的命令,開始在維也納中國領事館簽發前往上海的簽證。這些簽證成為猶太人離開奧地利的關鍵,即便許多人最終未前往上海,但也憑此簽證逃往美國、以色列、菲律賓等地。
何鳳山不顧個人安危,甚至在領事館被納粹沒收後,自掏腰包租賃新址,繼續發放簽證。據統計,他在1938年6月簽發了300份簽證,到同年10月已達1,906份,估計總數在4,000至5,000份之間。這些簽證拯救了數千名猶太人,他們憑藉何鳳山的簽證,經由瑞士、義大利,輾轉抵達上海,逃脫納粹魔爪。
何鳳山後來在回憶錄中寫道,「我認為,會感到同情、想要幫助別人是很自然的事。從人性角度來看,這是該做的事。」他在一首詩中表達了自己信念:「大造生才非偶然,英雄立志豈徒然。」
台灣在罷免立委行動中,因出現配戴納粹臂章引發譁然。德國在台協會昨在臉書發聲明,強烈譴責此行為,強調納粹符號對猶太人象徵600萬生命的逝去與無數家庭的破碎,絕非單純歷史符號。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亦在臉書感謝台灣民眾的留言與致歉,呼籲社會更深入理解猶太人的歷史傷痕。
為紀念2025年國際大屠殺紀念日,德國在台協會、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與台灣民主基金會合作,推出以何鳳山為主題的人權教育內容,強調記憶、歷史與人權的重要性,讓台灣民眾再憶起這位改變歷史的「東方辛德勒」,並反思納粹歷史的教訓。
何鳳山當年行動並未獲中華民國政府的同意,因此從史實上說這位外交官的舉動不被政府認同。直到2015年9月, 時任總統馬英九親頒褒揚令,歷史才翻頁。當時代替受獎的是何鳳山的女兒何曼禮,她說,早在2014年總統府就給她寫信,說馬總統希望在任內親自表揚何鳳山,讓她決定回台參加紀念活動,何曼禮表示,「政府最後總算還了父親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