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今(15日)報導指出,大陸人工智慧(AI)領域近年來頻傳頂尖科學家早逝事件,涉及電腦視覺、軍事AI和醫療技術等關鍵領域,引發業界對從業人員壓力與安全環境的擔憂。同時,報導提及5年前華裔科學家陶農建在美國疑因壓力自殺身亡事件,顯示華裔科學家在中美兩地科研環境均面臨嚴峻挑戰,令人唏噓。
《南華早報》盤點多位中國大陸AI領域頂尖人才的早逝案例,揭示行業內的高壓環境。2022年,北京曠視科技首席科學家孫劍突發疾病去世,享年45歲。孫劍是大陸電腦視覺領域的翹楚,曾在微軟研究院工作,2016年加入曠視後帶領開發了適用於行動裝置的神經網路Shuffle Net和AI生產力平台Brain++,並於2019年擔任西安交大人工智慧學院院長。他擁有35項美國專利,並曾入選《麻省理工科技評論》「35歲以下創新者」榜單。
2023年,軍事AI專家馮暘赫在前往執行「重大任務」途中於北京去世,享年38歲。馮暘赫是中共國防科技大學副教授,專注戰爭遊戲和強化學習,帶領團隊開發解放軍用於聯合作戰模擬的「戰顱I」和「戰顱II」系統。同年,商湯科技創始人湯曉鷗因病去世,享年55歲。湯曉鷗是中國AI視覺技術產業化的先驅,其創辦的商湯科技在人臉辨識、醫療和金融領域應用廣泛。
2024年,益數科技共同創辦人何智在青海因高山症引發呼吸和心臟驟停去世,享年41歲。何智在醫療AI領域貢獻卓著,帶領公司開發大數據驅動的醫療解決方案。2025年初,華南理工大學副教授權昱輝因病去世,享年39歲。他專注於電腦攝影、無監督學習和紋理分析,入選2024年史丹佛大學「全球前2%科學家」榜單,被譽為年輕一代的明日之星。
大陸電腦科學家劉少山分析,AI行業的高速發展和激烈競爭是導致從業人員壓力的主因。他表示,行業發展太快,當你實驗做到一半時,別人可能已發表論文了。此外,AI技術對社會的深遠影響也讓從業者承擔巨大道德壓力。
美國的陰影:華裔科學家的生存困境
同時,《南華早報》提到5年前華裔科學家陶農建的悲劇,顯示華裔科學家在美國的科研環境同樣充滿風險。陶農建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專攻分子電子學和奈米測量,2020年3月被發現在校園停車樓外墜亡,享年56歲。警方報告稱其為自殺,手印和腳印顯示他曾試圖翻越欄杆,且去世前承受巨大工作壓力,但他的學生和同事難以相信這一結論,因陶農建墜亡前幾小時還在安排團隊工作,表現正常。
報導指出,陶農建的死可能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調查有關。2018年,美國總統川普第一任期時啟動「中國行動計畫」,以「中國竊取美國智慧財產權」為由,對在美華裔科學家展開大規模調查。
雖然拜登政府於2022年終止該計畫,但NIH的調查從未停止。美國《科學》雜誌2023年統計,NIH確認250名科學家(多為亞裔)因未披露與中國合作而受罰,其中112人失業。2024年,美國西北大學華裔教授吳瑛自殺身亡,其實驗室被關閉,科研資格被取消,顯示調查的寒蟬效應仍在持續。
陶農建與中國大學的密切合作使其成為調查目標。他曾獲NIH超過1,000萬美元資助,並擔任南京大學特聘教授。儘管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生物設計研究所所長拉貝爾(Joshua LaBaer)否認陶農建曾被調查,但美國亞裔民權組織APA Justice指出,類似案件與NIH調查密切相關。今年3月,印第安那大學華裔教授王曉峰住宅遭FBI突襲,資訊從校網被刪除,顯示針對華裔科學家的壓力仍在加劇。
從大陸的AI行業到美國學界,華裔科學家正面臨壓力與政治環境的雙重夾擊。中國AI從業者的早逝凸顯行業內的高壓競爭,美國的「中國行動計畫」則讓華裔科學家陷入生存困境。隨著川普2025年重返白宮,外界擔憂該計畫可能捲土重來。美國尼克森·皮博迪律師事務所(Nixon Peabody)警告,未來數年,類似案件恐將頻發。
這種環境,也促使越來越多華裔科學家選擇回國。《自然》雜誌調查顯示,75%受訪科研人員考慮離開美國。華裔數學家丘成桐去年表示,美國的科研環境已難支持頂尖人才發揮潛能,而中國大學正迎來全球科學家的「加盟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