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割喉戰進入瘋狂階段,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關稅徵收已經達145%,包括125% 的「對等關稅」。大陸對美商品也加徵最高達125%的報復性關稅。據《CNN》10日報導美方團隊清楚表示,應由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主動打電話給川普。但3名熟悉中美溝通情況的消息人士指出,北京至今仍多次拒絕安排元首級通話。
一旦大陸關上溝通大門,川普接下來該如何出招呢?根據多家美國媒體及智庫分析,川普政府可能的後續動作將涵蓋關稅升級、金融制裁、科技脫鉤乃至地緣政治壓力,以下是主要路徑分析:
一、關稅清單再擴大:直擊中國出口命脈
彭博社報導指出,川普陣營正考慮擴大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範圍,涵蓋服裝、家具、玩具等民生品類,以衝擊大陸傳統出口優勢產業。中方可能透過非關稅手段如質檢延遲、加強海關審查等措施進行反制。另據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究,川普也可能重新針對「中國製造2025」計畫核心產業,如半導體、AI與新能源,透過出口管制遏止中國技術發展。
二、聯合盟友:組建「對中貿易包圍網」
根據《路透社》披露,美國正在遊說G7國家共同限制中國稀土與太陽能產品進口,削弱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此外,美方亦有意重啓「印太經濟框架」(IPEF),將印度、越南等潛在替代製造國納入供應鏈重組計畫。面對美國的組盟行動,大陸則透過與東協、金磚國家強化自貿合作,分散市場風險。
三、升級金融戰與匯率戰:制衡中國資本運作
根據《華爾街日報》與美國財政部內部評估,若川普勝選,可能再度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藉此發動《貿易便捷與執法法》制裁機制。此外,美國國會審議中的《中國競爭法案2.0》草案已納入限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禁止美國資本投資中資科技企業等內容,若成案,恐造成中概股進一步退市潮。
四、借地緣議題施壓:聯動台海與南海局勢
川普近日在公開場合作出「支持台灣自衛」表態。根據歷史先例,若美國進一步強化對台軍售,例如輸出高階武器如F-35戰機,可能引發北京強烈反制,波及貿易談判。此外,美軍在南海持續強化「自由航行行動」,若與經濟制裁同步進行,或構成軍事與經濟的雙重威懾。但也有分析認為,此舉可能導致誤判與盟友政策分歧。
五、行政快車道:法案與總統令齊發
據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報導,川普有意重新啓用《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針對中國App、金融機構進行資產凍結或交易封鎖。曾被封禁的TikTok即是前例。另一方面,共和黨內部正推動「全政府對華競爭法案」,擬對所有大陸進口商品加徵基礎性關稅並逐年調升,全面制度化對華施壓工具。
雖然川普打著對大陸壓迫的如意算盤,但美中僵局未解,長期消耗成主流。川普也面臨三大制約:美股對大陸市場依賴深(標普500企業中,約30%營收來自中國)、農業州選票壓力(大陸為美國大豆最大買家)、以及盟友間政策協調困難。根據大陸商務部智庫資料,其對東協出口已超越對美,大陸市場佔全球進口額約11%,且半導體國產化率已突破23%,逐步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預測,川普為穩定大選前市場氛圍,可能在短期內選擇「階段性休戰」。大陸商務部旗下智庫則在最新報告中強調,中方已做好長期應對準備,主軸轉向「內循環+外部緩衝帶」(如一帶一路、RCEP區域合作)。
儘管貿易戰升級的成本高昂,但在美中兩國戰略競爭與政治週期推動下,雙邊關係難以回到從前。